看上去在享受北京声色场的城里人,被紧张、焦虑的情绪控制。
在北京这样的大城市里生活,你不知不觉会被传染上一种“疾病”,这种病不以贫富、贵贱、男女为转移,像是我们头顶的天空一样,呈锅盖状把每一个人涵盖其中――
行走匆忙; 睡眠不足;朋友泛泛;负债沉重……
看上去在享受北京声色场的城里人,被紧张、焦虑的情绪控制,当你们兴奋地谈论着这个城市的话题ABC时,却感觉不到声色场里该有的情绪SPA。别以为这次开篇的话题说的只是“焦虑症”,这种焦虑不自觉地让你离享受越来越远……
和任何一种流行文化一样,城市里的人也被冠上了时代特征,这就是不同年代的人衣着打扮、言谈举止、思维方式和生活情趣相区别的原因所在。在不同文化的影响下,普通人自动分群,在工作学习方面的区分是物理层面的,内心的化学反应才是这个社会分群中“看不见的手”。因此,同样吃白米饭长大的成年人品位有那么大的差异,执行能力有很大的差别,身边的环境、朋友,个人的社会角色才有那么大的不同。
城市里弥漫着一种特殊气质――既对自己在大都市生存感到骄傲,又对郊外乡村的生活觊觎不已,外表傲慢内心卑微,为自己占有的巴掌大的空间和小手指尖点大的自由而卑微。很多人去旅游了,去度假了,去争当IF族了,只不过能够达到不问世事境界的人毕竟少之又少,这很多人一样抛不开自己已经博得的名誉和money,急忙要赶回来换取巴掌大的空间和小手指尖点大的自由。北京的生活像一个怪圈将你笼罩,耍着情调进来不容易,甩甩两袖离去也不容易。
就是北京,让你不得不染上它的气质,让你在内心筑起一道所谓的“城市贵族”和“农民草根”的高墙,如果你“贵族”不了,它也硬撑着让你贵族,死要面子。
身边的这圈朋友就证实了这一点。早几年前突然好了法语这一口,在众多人才都用英语六级、专八的证件来折服人的时候,他们突然冒出几句几乎从舌尖和喉咙挤出来的法语,令众人不敢轻易开口。从此,这个法语风潮成了一种小品位,没听过enzo或者ono Lisa的人都被视为“落伍”,紧接着有人强迫自己看一些翻译得也不怎么准确的法语碟,学上几句蹩脚的问候语,生怕朋友圈谈起这些时显得自己愚昧。然而从《天下无贼》中小野丽莎的那段香颂流行开始,这种少数派的品位又逐渐被淘汰成了“草根”,谁听谁落伍,刚买了Lisa的碟的人连忙解释自己已经听了很多年了。
就是北京,让你的节奏永远追逐着向前跳跃,忙着买车子、看房子,用工作几年的积蓄和未来几十年的积蓄来置换,把月收入万把块的北京白领们全变成“杨白劳”。
作为负债人,没有几个人是可以花钱阔绰的,阔绰的是那些还没有买车买房因此逃避了负债压力的人。确切地说,是那些父辈留下家产的人,或者那些等待吊金龟婿的漂亮女人。
就是北京,让你在人头攒动的街头能感受到孤独,那些密密麻麻的人头几乎全都是陌生人,擦肩而过的身体感受不到温度。每个人都在忙着奔自己的小康,你不急着向前走,别人就只能丢下你,任你被人流冲刷。
你可能没有贴心的朋友,没有能赴汤蹈火的哥们儿,这都不奇怪,人人在这里都是泥菩萨,就借着方便的电信和网络交些可以聊天的朋友吧。
北京的风,你得急忙去赶,不然的话就等着自己孤独、无病呻吟去吧。
浅交际这股风
最近又听闻有朋友加入“杀人俱乐部”了,还有人考取了8级“杀手”的执照,听说算是个“黑带”级高手。我是听得一头雾水,不得已去体验了一把“杀人俱乐部”的气氛。一屋子坐了十六个“杀手”,一半是自己人,一半是拼凑的新朋友,每个人被冠以座位前的编号,收起任何情谊关系或者排外态度,展开警察和杀手间的心理战。和平时玩的游戏差不多,只是有专业的“法官”做裁判,有先进的科技来镇场,体会是有些刺激的。
和陌生人一起玩起初是有些别扭,心里有潜在的不兼容。不过自己稍作调整又能适应,就像当初在网上拉驴友自由组合去旅游一样,是另外一种拉朋结友,也有点像8分钟约会,像单身派对,人们只在一个很薄的层面上交际,看上去在一起相处得非常融洽,实际上不问姓名,不谈个人信息,只针对眼前要处理的问题做8分钟、几十分钟或者几天的朋友,之后多数都不再有联系。
浅尝辄止的交际演绎到疯狂的一夜情之后,这种交友方式犯了道德底线的忌,受到了社会的谴责。继而它们转移成地下作业,以法律的掩护显得更合情合理。要么闪婚,要么闪离,一边显得情感饥渴,一边显得情感冷漠。
编辑心得:这一类的浅交际是城市人筛选朋友的方法,要求大家不断在不同场合戴上假面交际,与过去“推心置腹”的交友观念相比,更像是在表演。毕竟上面所说的这些带着规则的游戏,不是问问路或打个照面,它让人客观冷静地把变成朋友的可能转化成“过客”。人性淡漠。
边缘态度这股风
由不得辩解,有人把社交场合的魅力理解错误了,他(她)们借着几分引人注目的资本,把暧昧的眼神抛给所有渴望被捕获的眼睛,一个不常规的亲密动作逗得人心里小鹿乱撞,接着扬长而去,还不忘挤出一个电眼。到下次再见的时候,他(她)完全不认识你,人家阅人无数,你却记性好得有点白痴。
千万不要轻易相信什么眼神,在这个博客繁荣的年代,人们发表言论都口无遮拦,更不要说这会说话的眼睛了。如果有人愿意和你暧昧着,也牵你的手,揽你的肩,送你晚上回家,情人节给你送花,但始终谈论的是他中意的某某姑娘,人家一个电话就抬屁股走人,你就别再锻炼自己的承受能力了。这不是一场时间的考验,需要你等着他伤心的时候来你的怀抱里找安慰,你也别相信他会最终觉得你最好。你不过是他孤独时候的伴儿,你们玩儿的不过是早些年前流行的“第三种关系”游戏。好歹也跟上城市的步伐,边缘态度的风已经刮过了。
边缘态度也开始自圆其说,正所谓“男女搭配,干活不累”。那些异性合租房的伙伴如果把持住了感情线,愿意边缘着是两厢情愿,愿意各奔东西也是两厢情愿,也就各自找到了边缘的乐趣,这倒是值得提倡的。
编辑心得:两年前沸沸扬扬的“四不男人”就是这个“边缘”的演绎,“不主动、不拒绝、不承诺、不负责任”,情感迷失得不简单。
只谈感情来说“边缘”这个词的确有点浅薄,其实边缘是一种Lost的地步,自我迷失了,因为人们找不到孰轻孰重、谁对谁错的标准,就恣意让冲动做主,只是偶尔加以控制,认为自己没有必要承担自己以外的任何压力就是恰到好处。